近日,海尔生物(688139.SH)发布2024年半年报。2024年上半年,海尔生物实现营业收入12.23亿元,同比减少3.7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12亿元,同比减少7.52%。
面临复杂、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海尔生物业绩短期承压,股价表现也出现波动调整,有部分悲观的声音充斥在市场上。但笔者认为海尔生物正处在提质换档的节点期,新产业300832)发展加速,未来有望实现业绩、估值双回归。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海尔生物的股价表现疲软的原因不仅是短期业绩承压,还在于当前市场风格过于保守,资金集中于高股息资产,导致一些优质成长型企业出现系统性的调整。而这正是市场产生预期差的时刻:在一个周期内,市场先生往往只会聚焦于一面,不是将好的一面放大,就是将坏的一面放大。当市场悲观时会不断放大坏的一面,但于此期间,好的一面却并没有消失,甚至在不断加强,这时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和市场预期产生明显的偏差,从而形成长期投资机会。
因此好公司股价波动调整带来的不是风险,而是机会。那么海尔生物是处于正向预期差的时刻吗?这个判断的关键在于海尔生物是不是一家好公司,是不是走在正确的路上,它的长期发展是否可预期,如果它是一家走在正确道路上的好公司,长期投资逻辑依然成立,投资者就应该对它有耐心和信心。本文将通过公司经营韧性和发展方向的确定性来分析海尔生物的长期投资逻辑。
海尔生物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在强化。这体现在三大方面,分别是业务结构的转型升级、短中长期技术的储备、软硬服一体的商业模式。
首先来看业务结构,半年报显示海尔生物的新产业发展迅速,上半年新产业占收入比重提升至42.63%,同比增长22.69%,环比去年下半年增长21.22%。
海尔生物之所以大力发展新产业的原因在于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等新产业比起低温存储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抵御波动的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在这个不进则退的时代里,科创企业只有推动业务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才能更好的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夯实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方面,海尔生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2022年海尔生物提出生物科学和医疗创新的战略转型以来,不到三年的时间,海尔生物的新产业占比已经超过了40%。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在短时间内突破50%是可以预期的。
并且更重要的是海尔生物业务结构的升级依靠的是创新驱动和技术突破。半年报显示公司已经形成短中长期研发梯次布局,并在十多类核心模块上实现自主可控;累计32项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成果,牵头或参与起草国家/行业/地方团体/CQC技术规范等标准47项,8类产品方案实现“第一”或“唯一”引领。
从具体的业务方向看,在生命科学方向,海尔生物突破核心高精度二氧化碳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为高性能培养箱开发构建了核心支撑技术体系;研发高转速高精度离心机变频板,实现高速离心机增减速精准控制,可根据不同分离材料要求提供精细化分离工艺,支撑离心机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2024年,公司自主研发上市行业首款可拓展-80℃方舟单体自动化工作站,按需扩容,存取效率倍增,是行业唯一契合“国标”相关要求的自动化样本库解决方案。
在医疗创新方向,公司的AI视觉识别技术实现平面到立体的突破,多机械手仿生控制实现控制精度的升级,成熟应用于行业引领的全自动配液机器人、机械手自动发药机等场景方案。
这些技术储备和专利既为海尔生物带来了技术优势,也为海尔生物抵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了足够的技术韧性和壁垒。
最后海尔生物的软硬服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带来更高的客户粘性和附加值。从最初做硬件,到后来在业内率先发起物联网转型,再到聚焦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两大领域,海尔生物的能力圈越扩越大。到今天,海尔生物创新运用物联网、自动化、AI等新兴技术,打造出“设备+平台+服务”的EPS(软硬服一体化)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助推下,上半年,海尔生物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17.50%,同比增长25%。
有强大产品生态能力的企业,一方面对一些传统企业可以形成维度优势。例如投资者在分析苹果公司独特竞争力的时候,总是将其生态能力排在首要位置一样。这是以往单纯的硬件生产商所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可以使公司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提升用户的粘度,创造更稳健持久的现金流。
上述种种反映在财报上,就是海尔生物快速走出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低谷期。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20亿元、2.34亿元和2.12亿元,环比去年下半年分别增长21.38%、84%和107%。公司归母净利润率和扣非归母净利润率分别为19.16%和17.31%,环比去年下半年分别提升6.53和7.19个百分点。
02长期发展的确定性: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赛道具有高确定性,海尔生物的战略是正确的
海尔生物的另一个长期投资逻辑是其所处的行业需求是长期确定的。不论是生命科学还是医疗创新的需求增长是长期确定的,海尔生物的战略布局清晰,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
首先人口老龄化这个趋势是确定的。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中方案”,预计中国在2030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7.4%,企稳一段后将再度上升至2080年及之后的46%左右,届时中国8亿总人口中近一半是老年人。
而由于生理老化、慢性病高发、多重疾病共存和康复护理需求,日益庞大的老龄群体将催生巨大的医疗需求。参考日本的经验,在1990年至2010年期间,其老龄人口占比从12.4%升至23.6%,人均卫生支出从21万日元增至36万日元,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从5.7%增至9.1%。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接近日本上世纪90年代水平,预计十多年后将接近日本2010年水平。
在需求上升的同时,我国医疗资源供给却面临着结构性矛盾。这表现在医疗需求集中在基层,医疗人才和医疗资源却聚集在城市中的大医院。
面对这一问题,传统的解决思路是继续增加现有资源的供给,如增加政府投入,开办医院,增加医生培训,医学院扩招等。但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包括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和区域差异。另一种解决思路就是依靠技术,抓住技术变革的特定时期,推出一种新的工具,对医疗领域产生爆发性的改善。好比一个高速公路开通以后,一下就能把运力增加几十倍。
因此自动化、数智化等技术创新手段是解决当下医疗资源集中、医疗需求和供给倒挂的现实途径,加上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东风,医用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增长是长期确定的。以自动化药房为例,根据Verified market research公开数据,自动化药房市场空间将从2021年的56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9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4%。
海尔生物的半年报数据也证明了上述观点,报告期内,海尔生物医院的用药自动化业务增长强劲,落地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浙大邵逸夫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等近50家医院,半年营收规模已超去年全年;上半年新增订单同比增长2倍。
其次生命科学产业的高成长是确定的。生命科学行业和别的行业非常不一致的一点在于,整个行业的容量一直在变大,医药领域投融资额虽然短期有反复,但长期一直保持着非常可观的速度在增长,而这个增速远超GDP。
这是因为从行业本质看,生命科学是永续性增长行业,别的行业都有天花板,例如格力电器000651)在10年前就有空调天花板论,牛奶行业近些年有人口下滑说,就连茅台都逃不过人口压力论。但独独生命科学,你听不到任何天花板论的说法,迄今为止,人类完全攻克的疾病可以说几乎没有,当下所有疾病的治疗手段或多或少都有不足之处,更别提一些不治之症了。
在此背景下,上游的实验室业务长期是不会缺需求。根据沙利文公开数据,我国实验室智慧化渗透率不足20%。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公开数据,2022年全球实验室设备市场规模估计为141.8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396.4亿美元左右。
最后海尔生物同心圆的外延并购战略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生命科学作为一个客户端高度集中但产品端极度分散的行业,从仪器设备、试剂耗材再到外包服务,产品大类别有上百种、具体SKU更是数以十万计,每一大类产品从研发生产角度都是互不相同,但面对客户的时候却完全是同一个群体如药企、医院、科研院校等。
这样的行业特征自然带来一个结论就是:与其自己花费大量成本从头开始去开拓新的产品线,不如选择并购更加省时省力,能节约大量不必要的开支。
并且从世界范围看,并购也是行业巨头做大做强的共同选择。例如海外巨头赛默飞和丹纳赫在成长路径中,并购是他们共同的选择。这两家公司都有大量的并购案例。丹纳赫多次被媒体冠以并购之王的称号,而回顾赛默飞的成长历史,热电(赛默飞前身)通过和飞世尔的合并进入了实验室耗材、试剂和渠道的业务,后来又通过Patheon,Brammer Bio,PPD等交易大规模进入了CRO和CDMO行业。这几笔并购都为赛默飞世尔在广义的生命科学体系下开创了新的板块。
因次从生命科学行业本身看,海尔生物外延并购的战略是在对行业深刻认知前提下,针对行业特点选择的一条正确路径,符合行业发展规律。也正是基于此,海尔生物在2024年上半年选择并购了上海元析仪器,迈入分析仪器新赛道,进一步丰富生命科学领域产品线。
而不论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还是解决医疗结构的供需矛盾这都是刚性需求,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这为海尔生物的长期发展提供了确定性。
综上,从海尔生物内部看,其通过业务结构升级、技术突破、软硬服一体的商业模式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外部看,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的需求是长期确定的。因此海尔生物的长期投资逻辑并没有改变。
对于当前公司估值水平,即便用相对保守的视角去看,用海尔生物2023年业绩来测算静态市盈率,其静态市盈率已经不足20倍,属于低估值的科技型企业。
证券研究机构对海尔生物的业绩预期相对乐观,多家机构给予海尔生物买入或增持评级,一致目标价是50.30元,相较于当前股价有一倍的上涨空间。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