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预警学院在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背景下,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按照“强基固本、创新为魂、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以电类和雷达类专业基础课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大课程”体系建设,成体系推进教材、实验室、教学模式和教员能力建设,初步达到了体系融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机制创新的改革效果。
“大课程”体系建设是指对某一类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与分析,以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保障资源建设与优化、教员能力提升、教学模式改革为主要抓手,实现课程内容“体系融合”、教学模式“理实一体”、教学能力“全程贯通”,具有体系性、高效性、统一性,达到“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目标。
电类和雷达类专业基础课程是空军预警学院各学历教育期班的核心课程,上接通识教育,下连任职岗位,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发挥着“腰”和“脊梁”作用。该两类课程一度是学院传统优势所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积淀深厚,特色明显。在学院改革调整的大趋势下,新兴学科专业领域不断拓展,近年来,该两类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教学内容衔接不合理,实验教学理念创新不够,教员队伍整体教学能力提升滞缓,学员积极性调动不够,导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改革势在必行。为此,学院对两类课程建设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积极推进“大课程”体系建设。
学院党委专门召开党委会议和专家座谈会,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措施,搞好顶层设计,最终形成共识,提出“大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围绕“院校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主题,组织全院官兵开展科学理念大讨论,使教员在学科发展中找准定位,在课程建设中有所作为,在科研创新中聚焦实战,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2012年,学院课题组先后赴8所军地高校学习调研,召开教员、学员座谈会10多次,会同学院教学督导组专家进行了20余次集中研究讨论,对两类课程建设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扎实开展相关改革建设方案论证,提出两类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形成了改革建设方案的初步意见。
2013年,学院党委常委专题议训,深入研究两类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确立了“强基固本、创新为魂、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制以及体系设置上进行科学谋划,在办学育人上抓末端、抓落实,电类和雷达类“大课程”体系建设项目正式立项。
2014年,学院训练机关坚持科学统筹人力、物力、财力,从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教员能力提升、教学手段以及考核评价等体系要素方面加强系统建设,教材编写和实验室改建工作基本完成。
2015年,坚持稳步推进教学改革,以点带面,精细管理,深入铺开教学试点任务,不断探索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科学处理“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矛盾,课程体系教学能力基本形成。
“大课程”体系建设牵涉课程多,覆盖面广,实验平台建设任务重。为高效、有序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学院发挥优势力量,将两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任务主要集中在三系。该系党委高度重视,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全面加强教材、实验平台、教员队伍“三要素”建设,形成可行性实施方案,为保证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建立了完善的推进机制,明确责任,逐级分工。系党委坚持专题议训,定期讨论改革建设情况,研究部署阶段性工作;坚持专家带头,专门成立了由8名学科系专家、教授组成的改革建设指导专家组,定期进行考核评审,督导各项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坚持全员参与,教研室指定专人负责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等具体任务,定期总结讲评任务进度,推进各项建设有序展开,顺利实施。
(一)教材体系建设。按照“知识发展、渗透融合、整体设计、内容优化”思路,重构教学内容体系,为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对两类大课程知识点进行相应的强化、调整和删除,建设符合预警探测和信息对抗领域专业要求,满足实战化教学需要,构建特色鲜明、理论和实验有机匹配结合的教材体系。例如,在电类课程中,新编教材6部,修编教材2部;在雷达类课程中,新编理论教材5部,实验指导书2套以及相关仪器仪表使用操作手册。并多次组织系指导专家组、各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各教材主编,负责对教材主要知识点和内容进行梳理,每部教材指定1名主审专家,明确各级责任,确保教材编写质量。同时,组织编写《教学实施标准与规范》,实行课程教学规范化。
(二)实验体系建设。实验是由理论向实践升华的关键环节,重在培养学员的实战能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按照“两类三层”思路,全面开展虚拟仿真和实物测量两大类实验教学改革。在实验内容建设上,帮助学员理解吸收教材核心内容,分基础、综合应用和创新三个层次设计实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构建与课程内容既融合又发展的实验内容体系。在实验平台建设上,统筹考虑实验室平台功能与课程内容配套等因素,采取整合、改造和新建等方式,电类课程建设方面,改造扩建了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与应用实验室、现代电子技术仿真与设计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实验室21间,并独立创新理论课教学示教系统30套;雷达类课程建设方面,新建了雷达原理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阵列雷达原理实验室和雷达原理系列实验室5间。在实验室管理上,新建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全面融合教学资源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和设备器件管理功能,加强管理规范化,有效保证了各类开放性实验的开展。
(三)教员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大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有一支教学能力强、全程贯通、理实兼备的教员队伍。学院严格按照全能型标准来培养和锻造教员,培育教学名师,推出教学能手和标兵,打造教学创新团队,教员队伍能力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按照梯队型优化教员队伍结构,老中青合理搭配,坚持高职带头、全员参与,集体研究攻关,通过以老带新,团队建设得到了不断增强。按照大力培养青年教员思路,采取集中培训、送学培养、实践锻炼等常态化方式,青年教员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明确能力标准,实行资格准入,对吃透教材和实验内容、试讲合格的教员安排承担相应课程教学任务,做好课程体系教学的延续,始终保持一批稳定的骨干队伍。
(四)开展试点教学。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突出抓好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引导学员树立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等观念,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为此,学院从2013年秋季开始到2015年春季,在2012级雷达工程专业期班,实施从电类到雷达类课程一个完整教学周期的试点。2013年秋季电路分析、2014年春季数字电路、线年春季雷达收发原理等课程教学结束后,专门针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课程分析总结。在试点过程中,积极探索“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点、线、面实验教学模式”、“三贴两靠教学法”、“主导—自主式教学法”等教学和仿真实验方法改革,取得了大量宝贵经验。通过试点教学,学员普遍反映,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能够主动将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手段进行验证,对基本概念有了更深的认知和理解,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增强。
大力实施教员能力提升工程,把教员整体素质提高作为推进“大课程”体系建设的“助推器”,全方位提升教员专业基础教学、装备跟踪承训和科研创新“三重能力”,扎实推进教学训练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
(一)精心谋划,科学制定能力提升措施。结合“大课程”体系建设任务,突出实战化教学,强化实践运用,在学习研究中破解制约课程教学的瓶颈问题。开展“三到三学”活动,到大学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到科研院所去学习装备前沿技术,到部队去学习装备作战运用。成立10支课程教学团队,认真组织跟班听课、观摩试讲、交流研讨,制定《教员能力提升跟踪一览表》,对能力提升情况进行跟踪问效。组织开展暑期教员能力交叉集训,邀请专家教授系统串讲电子线路、雷达原理、电子对抗原理等内容体系,分组讨论交流,全面提高教员“大课程”体系教学能力素质。
(二)理论创新,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积极深入研究“理实一体”教学、“自主开放”实验模式创新和考试模式机制改革。实行教员“一人一课”专题讲座制度,激发学习研究动力,强化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积极创新教育理念,组织申报《大课程观视野下的军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和《雷达专业方向“大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两项课题,获全军教学成果立项。两年来,共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0余篇,相关教学改革课题11项。2014年,《军队院校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究》作为重点课题立项,获军队级电类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任务驱动,不断激发学习创新动力。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学科竞赛、“空天创新杯”等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员创新能力。通过参加各类比武竞赛、教学团队建设评比考核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有发展、有潜力的教学骨干。2014年,组织指导学员参加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TI杯”竞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参加湖北省AlterA杯SOPC专赛获得一等奖,作品直接入围亚洲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区决赛。2015年,参加武汉协作区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法创新教学竞赛,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此外,还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每年组织百余人次赴装备部队、科研院所和实验基地进行授课讲座和技术支援保障,受到广泛好评。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学院在电类和雷达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课程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教材体系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实验平台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教员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从而为全面推广“大课程”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催生动力,实践激发活力。在改革的新征程上,面对新形势、新背景、新要求,学院上下将在强军目标指引下,认清形势,迎难而上,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力争取得更大进步,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建设发展新局面。(王鹏)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