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对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纲要依据《石家庄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拼搏竞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时期面对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辩证、长远分析形势,明确目标任务,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矢志奋斗,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五年来,我市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的关怀和嘱托为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决战决胜三大攻坚战为抓手,以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为奋斗目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三六八九”工作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强的韧劲和活力。五年来,经济总体上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特别是我们积极化解新冠疫情影响,全市经济呈现加快恢复增长态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35.1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速为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55元,年均增速为8.3%,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成功实现翻番目标。地方财力日渐雄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5亿元,比“十二五”末增加242亿元,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有力支撑了省会各项事业发展。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基本确立。创造性提出了发展“4+4”现代产业和“四种类型经济”,确立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0年,“4+4”现代产业增加值达到2275.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1.3%;城市经济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园区经济发展能级显著提升,生态经济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9.0∶35.7∶55.3调整为8.4∶29.4∶62.2,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8.7%以上。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完成“十三五”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千企转型”成效显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永久落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2.9%。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夜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金融业活力迸发,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3%;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物流枢纽地位进一步增强;全域旅游开创新局面,旅游业总收入保持全省首位优势;科技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增加值占比逐年提升。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4亿斤以上,“四个农业”建设全面推进,成功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95件,领跑全省。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完善,荣列中国省会城市创新能力第9名,成功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完成3批全国复制推广经验,1项成果列入全国百强案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2499家、13567家,省级以上创新载体达到340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高端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出台《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人才绿卡”制度成效显著,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89名,“双一流”高校及世界排名前500高校毕业生7289人。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省会品位大幅提升。强力实施城市建设“五提”行动、旧城改造“十大工程”,成功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省会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巩固,正定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石济客专、平赞高速、南二环东西延等相继建成通车,石衡高速、石雄高铁前期工作加速推进,以每年10条左右的速度打通一批城区道路。地铁1、2、3号线一期开通运行,地铁累计通车61.6公里,省会正式跨入“地铁时代”。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开,新三区与主城区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品位大幅提升,中央商务区建设热火朝天,国际会展中心、奥体中心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用;正定古城修复利用成效显著,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得到有效恢复。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综合整治成效突出,改造老旧小区1187个,完成棚户区改造10.02万套。城市退水排涝、雨污分流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建地下综合管廊68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主城区主街主路水洗机扫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清洁供暖加快推进,主城区集中供热和清洁取暖率达到100%。优化公共停车场布局建设和运营管理,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县城建设持续发力,县城面貌焕然一新,省级园林县城实现全覆盖。
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铁腕治污、协同治污,省会生态环境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大气环境治理效果显著,严格落实“1+19”大气治理政策体系,深入开展“两散两车三高三尘”综合治理,实施西柏坡电厂、上安电厂热力入市工程,市区工业企业退城搬迁强力推进,石钢环保搬迁顺利完成,替代燃煤和燃气锅炉供热5500万平方米,一微克一微克抠出“石家庄蓝”,2020年全市PM2.5浓度下降8%以上,下降到5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到205天。严格落实河长制要求,完成滹沱河生态修复85公里,成功入选全省十大秀美河湖。全力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和整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超采和黑臭水体、河流、工业污水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所有国省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省控目标要求。修复责任主体灭失矿山893.24公顷,持续实施太行山绿化和“三沿三旁”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42.2%,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高质量发展活力全面激发。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建成“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五十二证合一”,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1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70个工作日,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双问计”活动扎实有效,累计采纳有效建议5.9万余条,百姓呼声得到充分回应。五年来,共实施755项改革事项,“五四三二一”标准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新模式、供销社综合改革、保护中小投资者工作等改革举措全国全省领先。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三大领域率先突破目标基本实现,累计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合作项目825项。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近75亿美元,与奥什市、德雷达瓦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设立,中国(石家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中欧班列实现图定化高效运营,钻石口岸成功获批,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持续加大民生财政支持力度,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在75%以上,连续三年滚动实施省20项民心工程,每年实施市10件民生实事。深化“四医”联动改革,主城区实现城市医疗集团全覆盖,县域医联体建设扎实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大力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积极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主城区所有公办小学全部实行免费托管,普职融通改革获得“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多项体育赛事,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精准推进脱贫攻坚,585个贫困村和4个贫困县摘帽出列,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乡村振兴成果丰硕,建设美丽乡村182个,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厕经验在全国推广。坚持就业优先,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3.5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牢牢控制在4%以内,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社会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8052元、4842元。
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平安省会建设取得重要成效。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平安省会建设取得重要成效,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组织体系不断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信访工作实现“五个下降”,扫黑除恶和“一案三查”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三道防线”更加牢固可靠。各领域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退役军人服务管理走在全省前列,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持“两手抓、双胜利”,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多措并举推动复工复产,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生产生活秩序平稳有序,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疫情“大考”。
总的来看,这五年,是我市直面问题与挑战,奋力开拓进取的五年;是我市把握时代机遇和发展优势,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实现双提高的五年;是我市力克时艰与迎难而上,生态环境和城市品位得到大幅提升的五年;是我市全心向党、一心为民,首善省会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的亲切关怀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把舵定向,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指挥有方、部署有力;得益于全体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发奋竞进和全市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上下一心、努力拼搏。
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必须始终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武装,做到知行合一,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瞄准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聚力攻坚,围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精准施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追求绿色、厚植开放、深谋共享,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稳和进的关系,做到以进促稳、以稳保进,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复杂形势、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善于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十四五”期间,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致力于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石家庄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必须准确把握、积极应对。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从全国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从京津冀区域看,未来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纵深推进,京津冀地区将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带动全国创新发展的主要策源地,为推动区域发展向中高端迈进提供重要支撑。从石家庄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会发展,有助于加快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建设,增强省会城市功能地位,强化对冀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国家大力推进“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加快补齐重点领域短板,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更深层次融入国内大循环,推动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动能。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功能作用实质性发挥,为我市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改革试点示范,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带创新,打造全省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赋予了有利条件。“4+4”现代产业和“四种类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有助于我市更加从容地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我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突出,科技实力雄厚,政治生态良好,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同时国内各地经济、科技、人才等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市高质量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未来五年我市仍将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攻坚期,突出表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滞后,区域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统筹;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改革开放有待进一步深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容量有待进一步拓展;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存在短板,民生事业有待进一步改善。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进入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危与机同生共存,只有战胜挑战才能化危为机。全市上下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省会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的新趋势新内涵,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
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开拓创新、苦干实干、稳扎稳打,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确保抢占发展制高点,走在全省前列,开启谱写新时代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建设的新篇章。
展望2035年,石家庄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跻身创新型城市前列;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省会、平安省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石家庄,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根本好转,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成为普遍常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开放平台,省会国际化和知名度及影响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石家庄作为习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对这片土地的知之深、爱之切,始终激励着我们感恩奋进。必须大力传承弘扬习在正定工作时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推动习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石家庄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以“4+4”现代产业统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四种类型经济”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以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引领省会高水平开放发展,以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引领省会高水平创新发展,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始终同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集中力量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把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作为政治职责、为政之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按照“建设现代化省会,打造全国创新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一极”发展定位,高水平构建石家庄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4+4”现代产业,高站位统筹“四种类型经济”,高标准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科技中心地位、产业发展能级、城市发展魅力,全力打造中国数字新城、中国健康城,在现代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四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上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质量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再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以上、10.6%,总量分别达到8000亿元、1000亿元,省会首位度进一步彰显,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和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步伐显著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先进城市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开发区能级大幅提升,空港、陆港、海港“三港”融合程度显著提高,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新三区和正定县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城镇体系更趋合理,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轨道上的石家庄”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主城区建设更有品位、管理更加精细,县域城镇功能更加完善,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发展魅力日益彰显,石家庄现代化都市圈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迸发,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生态文明建设显著进步。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污染加快退出全国“倒十”,环境容量得到有效拓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全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充分统筹结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7%,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4%。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加强。依法治市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稳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安全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拱卫首都安全的钢铁长城更加牢固可靠。
类别 指 标 2020年基数 2025年目标 年均增长[累计] 指标属性
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2 42 2 预期性
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32 4.1 [3.78] 预期性
绿色转型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15*] 预期性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坚定不移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服务北京冬奥会,努力在落实战略中彰显石家庄担当、展现石家庄作为。
围绕交通互联互通、生态联防联治、产业协同共赢、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政策协同、深度融合,在对接服务京津中加快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以石家庄为中心、连接京津冀主要城市及相邻省会城市“1.5小时交通圈”。加快航空枢纽建设,积极参与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分工协作,全面提高正定国际机场的客货运输功能。加快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公路交通路网,强化与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铁路通道功能,加快推进石雄城际、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建设,谋划建设津石铁路。构建统一开放的运输市场,提升一体化运输服务管理水平,建立与京津对接的区域综合交通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联程联运”和货物“一票到底”,普及“燕赵通”,实现全国一卡畅行、一码畅行。
巩固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成果,科学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各项措施,禁止“一刀切”。加快滹沱河生态修复,进一步提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等级。落实京津冀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推进跨区域环境联合监察、跨界交叉执法、环评会商、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主动参与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积极培育一批“研发总部+制造基地”跨区域高精尖产业集群,协同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链。主动承接京津商贸金融、科技服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功能外溢,建设一批区域总部和服务中心。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引进京津文化旅游高端服务平台和战略投资者,共建特色旅游线路,共创优秀旅游品牌。
积极对接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京津高校、中小学在我市建立校区、分校,着力推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建设,探索与京津共建高校学科联合体,支持京津石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继续推进与京津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创新区域性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医联体等模式,探索一体化智慧医疗,规划共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推进公共文化体育互惠共享,推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体育场馆等联盟建设。
持续提升正定新区、石家庄高新区、石家庄经开区等省级重点产业承接平台承载能力,更好吸引京津产业转移,推动与京津产业互补。加快鹿泉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市级承接平台建设,力争纳入省级重点承接平台管理序列。积极争取建设首都非功能疏解“微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快京石协作创新示范园、石家庄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强承接能力。
1.交通互联互通。加快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建设,大力推进石雄城际铁路建设,积极谋划建设津石铁路项目,加快津石高速公路配套设施建设,强化与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通道功能。
2.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提升正定新区、石家庄高新区、石家庄经开区、乐城·国际贸易城等省级重点产业承接平台承载能力;到2025年,鹿泉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力争纳入省级重点产业承接平台。
3.区域产业合作。加快高新区京冀协同创新园、灵寿产教融合数字科技基地、中国北方(高邑)鞋服小镇、行唐县京津冀服装产业园、福美文旅城、中信皮革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藁城区京津冀联创智慧谷和天津铂创科技物联网芯片研发制造、栾城金茂生态创智科学城、平山冶河产城教融合示范区等项目建设。
4.公共服务合作。加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石家庄(无极)教育基地、栾城区新安贞安泰心血管医院与医养健康管理服务中心、藁城人民医院与盈创世嘉(北京)公司、爱迪生医院、市一院与天津肿瘤医院和糖尿病医院合作、市中医院与北京西苑医院、京津冀妇女儿童保健专科联盟、广安门医院专科联盟合作、央美美术馆石家庄分馆、无极县京津冀育苗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共生,深度学习雄安社会民生、城市管理、人才机制和社会治理等先进经验,在支持服务雄安、对标对表雄安中加快高质量发展。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与雄安新区互联互通的主干交通网建设,加密石雄客货运输直通车,畅通石雄商贸物流通道,着力构建绿色智慧、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严格落实与雄安新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污染联防联控。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绿博园石家庄园,助力雄安新区绿色发展。
积极推进雄安协作区建设,深化与雄安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和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的对接合作,加强产业链协同,共同打造产业发展联盟。探索建立“雄安研发+石家庄孵化转化”模式,积极承接雄安新区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各县(市、区)与雄安新区优势产业耦合对接,打造一批协作配套基地。推动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与雄安片区在制度创新、开放发展、产业合作等方面协调联动。
加强与雄安新区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对接,推动我市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质。强化对雄安新区教育培训和医疗保障方面的支持,提升雄安新区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建立石雄区域协作育才机制,大力培育新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借势引进高端急需人才。学习雄安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经验,推进我市社会治理领域创新。
1.白洋淀上游生态治理和修复。深化白洋淀上游工业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整治、纳污坑塘及黑臭水体整治,大力抓好白洋淀上游郜河、沙河、磁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和河流生态修复,力争恢复重点河段入淀河流生态流量,建好白洋淀上游生态屏障。
2.雄安绿博园石家庄园。建设“最美乡道横穿,源远流长纵贯”的多彩石家庄林和以“圆梦”为主题、总体定位为“红色圣地、燕赵名城”的石家庄展园,打造“千年秀林、千秋之园”,建成具有石家庄特色的生态名片。
3.产业链创新链耦合。加强顶层设计,紧盯雄安新区产业布局和政策导向,明确产业对接目录,加强产业链协同,共同打造产业发展联盟,积极探索建立“雄安研发+石家庄孵化转化”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协作配套基地。
紧紧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大机遇,以扩大冰雪消费规模为重点,不断丰富冰雪产品与服务供给,促进冰雪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冰雪产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按照省统一部署,围绕交通、安保、住宿、餐饮、医疗、志愿者等业务领域,培训组织好外围保障团队,全力搞好各项服务保障。以地铁、场馆、站点、住宿、餐饮、街道和城市地标等为重点,精心设计体现冬奥元素和本地特色的宣传内容,围绕冬奥会开、闭幕式等重要时间节点,筹划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冬奥氛围。
进一步扩大室内外滑冰场馆设施服务网点,规范提升现有滑雪场软硬件水平,加强县(市)冰雪场馆建设,鼓励支持公园、校园、广场、社区、小区等场所合理建设布局冰雪场地,提升全民冰雪运动保障能力。组织举办“全城热练”冰雪系列活动,推进群众冰雪运动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
推动冰雪运动与冰雪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冰雪健身休闲、青少年冰雪运动、冰雪竞赛表演、冰雪旅游、冰雪装备用品、冰雪培训等产业,丰富冰雪产品供给。加大冰雪运动普及力度,提升青少年冰雪竞技水平,强化后备人才培养,建立冰雪项目可持续高水平开展机制。
1.冰雪设施建设。谋划建设一批冰雪场馆及仿真冰雪、可移动、季节性冰雪场地,到2025年,全市滑雪场馆达到10个、滑冰馆达到8个以上,建成冰雪体育特色小镇2个,培育2个全国品牌赛事和活动。
2.冰雪产业基地建设。依托石家庄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省会城市冰上产业聚集区;在太行山沿线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馆设施,打造具有全省品牌影响力的太行山冰雪旅游产业带,鼓励中小学校、体校、科研机构、冰雪企业、俱乐部开展各类冰雪人才培训活动,打造冰雪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依托省会城市装备制造科研力量和销售市场,打造冰雪装备器材用品研发制造销售基地。
3.冰雪品牌创建。依托市会展中心,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创办形成届次持续推进的国际知名展会品牌。着力打造元氏县国家体育(冰雪)产业示范基地品牌、鹿泉区西部长青冰雪旅游度假区品牌、石家庄“全城热练”群众冰雪系列活动品牌、冰缘冰壶京津石冰球联赛品牌等四大品牌。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积极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瞄准我市战略必争领域和前沿方向,集合精锐力量,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技术源头供给能力,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进一步提高全省科技中心地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加强创新型城市载体建设,在高新区、鹿泉区开发区、正定新区加快聚集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聚集区,打造石家庄科技创新高地。推进在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面向全市产业需求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围绕“4+4”现代产业和传统产业,规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鼓励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行业优势企业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开放场景、开放应用、开放创新需求,带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突破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培育产业新优势。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智能产业链的应用,提升产业新动能。积极推动5G移动通信技术、移动支付技术、新零售技术的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引进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增强产业竞争创新实力。
聚焦卫星导航、智能传感器、生物技术、现代中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氢能等领域,对接“雄安科技自由港”,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做强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载体。高质量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提升国家和省级平台支撑能力。支持高新区增比进位,支持国家技术转移河北(正定)中心建设,全市主导产业全部成立产业创新中心。重点支持河北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争列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华为鲲鹏产业创新中心落户石家庄。依托我市企业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一批中试基地、科创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科技服务载体,鼓励院校与政府共建一批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现代化管理的专业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1.建设石家庄创新高地。创新体制机制,着力集聚创新人才、科技成果、创新型企业,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营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聚集国内外顶级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聚集区。
2.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瞄准我市“4+4”现代产业发展,突出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显示、氢能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在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领域攻克一批“杀手锏”技术,在高品质钢铁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端精细化工等领域攻克一批培育产业新优势的技术。
3.打造高端创新创业平台。坚持以平台引项目、聚人才,加快国家技术转移河北(正定)中心建设,推进石家庄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裕华区、鹿泉区、长安区等省市级双创示范基地高质量建设。推动华为鲲鹏产业创新中心落地,支持河北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争列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高新区孵化载体集聚区、鹿泉龙泉湖科技城、藁城联东U谷科技创新港、长安区金地科创港、藁城河北省聚丙稀腈基碳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创新中心、石药集团智慧健康双创中心、灵寿产教融合数字科技基地、栾城中航电测智能交通(石家庄)产业基地、无极爱冀科创城等项目建设,强化科技平台支撑。
聚焦提升省会创新战略位势,加强与京津协同合作,密切市县联动,加快交流合作融合创新,以多种模式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高层次双向开放创新新格局。
以各级各类高新区、经开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协同创新试验园区,进一步促进我市与京津两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落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融入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技术交易市场,完善提升石家庄科技大市场功能,用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国内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健全科技合作联络协调机制,探索实施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政策举措。充分利用全国科技资源,吸引具备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申报市科技研究项目。积极与国内知名企业、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在石设立研究生分院(研究院)。支持国际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来石设立机构。继续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促成国际技术转移和产业化项目在我市落地。支持优势企业与境外研发机构开展合作,探索建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巩固创新型城市创建成果,实施县域科技跃升计划,支持各县(市、区)省级开发区围绕特色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链加强创新联动、创新发展,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打造一批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的县域特色产业创新基地,辐射带动全市县域经济、园区经济转型升级。鼓励引导县域开发区与石家庄高新区、经开区等国家级园区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打造一批飞地园、园中园,带动县域提升创新能力。
1.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深入实施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点推进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石家庄科技大市场、中关村天合石家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广场、华为云藁城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石家庄研究生分院(研究院)、联东U谷正定智慧创新谷等项目建设,打造高层次双向开放创新新格局。
2.构建协同创新链。聚焦主导产业,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与京津创新资源对接合作,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产业链技术,重点打造3-5条有优势、有潜力、有特色的京津石产业协同创新链。
3.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全面落实《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19-2025年)》,分类推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到“十四五”末,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A、B、C三类县的数量结构优化为10个、7个、4个左右。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优化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实现企业创新主体数量与质量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双突破。
实施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行动,跟踪服务一批高精尖企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推动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壮大为行业标杆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引进聚集国内外高端要素,注重引进平台型创新企业,吸引高科技含量的跨国公司来石建设总部或研发中心。
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建设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四位一体新型研发中心,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重点领域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完善现有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的水平和功能,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推动龙头骨干企业自主设立产业创新研究院,支持企业在境外收购、并购高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到2025年,新增200家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总数突破1000家。
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加强低成本“双创”基地建设,促进更广泛群体创新创业。引导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质增效,对创业项目及初创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孵化服务,扩大孵化器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规模。建立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
1.实施企业研发机构跃升行动。设立企业研发机构升级奖补资金,鼓励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到2025年,新增20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到1000家以上。
2.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在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到2025年,国家、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达到360家。
3.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工程。完善后备培育库制度,做强培育服务机构,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的网格化、精细化、全程化。推进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牵头建设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000家以上。
4.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做优做强工程。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聚焦特色,增强对特色技术、特色工艺、特色品牌的掌控能力,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000家以上。
5.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科技型企业梯度成长路径,构建强大中小科技型企业融通发展体系。到2025年,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到85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0家。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拓宽招才引智渠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人才制度改革,构筑具有高度竞争力、辐射力、引领力的创新人才战略高地。
聚焦“4+4”现代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绘制产业人才地图,建立人才“储备池”,培育和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优化市属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专业学科设置,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完善聚才、引才、用才机制,优化和拓展人才服务项目,打造“人才绿卡”升级版。深入实施“海石计划”,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聚焦未来产业发展,谋划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外国人才小镇,加快汇聚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和创新领军人才。在京津沪广深杭等创新人才汇聚的城市谋划建设一批人才飞地,实施飞地引才行动。发挥毗邻京津优势,继续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实施“周末专家”计划。“十四五”期间,引进高校毕业生38万人以上,其中“双一流”高校及世界排名前500高校毕业生1.2万人以上。
提升高新区、经开区、正定新区对高端科技人才和创新领军人才的集聚能力。加强区域科技人才制度衔接。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推进石家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人才服务高地。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跨国公司、专业培训机构战略合作,建成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培训基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与管理创新人才”培训基地;依托职业院校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驻石省属高校对接,加快市属院校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立一批产教融合示范院校,设置一批我市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需求的学科专业,采用定向、订单等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各类创新人才。
建立多元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组建市高端创新人才举荐委员会。创新职称评定机制,开辟突出贡献人才、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全面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汇聚力。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探索实施顶尖人才“全权负责制”。
1.推动创新人才聚集。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统筹实施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等系列人才计划,深化产才融合,创新用才机制。“十四五”期间,继续支持科技创新团队30个、科技领军人物30名。
2.打造人才发展平台。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发挥企业、产业、园区承载优势,不断强化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到2025年,“创新型企业家”培训基地达到10个、“产业技术与管理创新人才”培训基地达到1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达到10个。
3.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区域主导产业提升,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我市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十四五”末,全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到30家。
4.实施“海石”计划。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石家庄人才绿卡政策,全方位引进海外高端科技人才。“十四五”期间,争取每年引进海外高端科技人才50名左右。
5.建设高端智库。坚持借助外脑服务石家庄发展,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给予支持,催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高经济社会和城市规划发展水平,加快新型智库建设。“十四五”期间,重点扶持培育5-10个高端智库。
6.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鼓励企业建立专、兼职科技政策专员制度,形成政策响应机制,及时了解国家、省、市科技政策,在各类项目申报、税费优惠减免等方面,用足用好各级科技政策。到2025年,全市科技特派员总数达到1500人。
深入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落实好前三批国家复制推广经验,探索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推广价值的改革举措。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要素融通发展,加快形成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创新生态。
逐年提高财政科技投入,设立产业创新基金,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推广创新券制度,促进中小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攻关,高效推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鼓励金融机构推进知识产权、科技保险、科技物业资产证券化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健全符合科研规律、体现知识价值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实施“揭榜挂帅”等制度,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探索科研经费使用“包干+承诺+诚信制”,实施项目成果评审“盲审制”与“主审制”并行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使用、收益和处置权改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安全管理清单制度,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能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强化创新政策统筹,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土地、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有机衔接,共奏支持创新交响乐。探索建立与京津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机制,打造全链条、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先进科技双向流动。完善配套政策及利益共享机制,大幅提高科技成果在石家庄孵化转化成效。
发挥驻石军工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军地创新资源优势,重点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支持军民两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培育一批军民融合科技领军企业和创新共同体,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军民两用技术、产品、信息交流交易合作平台。
1.实施知识产权创造提升工程。加快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建设,开展知识产权强企行动,推动“零专利”“零版权”“无商标”企业加快知识产权布局。建立专利导航决策机制,培育专利密集型企业,发展可转化运用、孵化新产品、产生新动能、开拓新领域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到2025年,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提高到6件。
2.强化技术市场建设。以“互联网+技术市场”为核心,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交易市场。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150亿元。
3.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政策体系,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发展的综合创新生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抢抓机遇布局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着力优布局、调结构、促融合、提质量,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冀中南拓展区转型升级。
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大力实施“石家庄智造”工程,以数字、创新、绿色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4+4”现代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延伸链条、强化基础、融合应用为主攻方向,以强化自主创新为核心,集中力量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瓶颈制约,推动产业向技术实心化、产品高端化、布局集群化加速发展,重点发展光电显示、通信设备产业,培育壮大卫星导航、集成电路、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加快建设国家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城市和研发制造基地。加强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京津冀区域重要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加强太赫兹技术研发,推动太赫兹技术产业化。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1.卫星导航及位置服务。集中力量突破多模芯片和终端产品、室内外组合定位、通信导航一体化、导航卫星组网等技术,加快民用导航产品研发和位置服务推广,谋划一批卫星导航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推动鹿泉区北斗全球系统多模系列芯片等项目建设,构建从产品研发生产、应用系统建设、运营和检测认证等相关服务协调发展的集群化产业体系。
2.现代通信。持续提升8英寸硅外延片、4英寸氮化硅外延片、高性能光纤预制棒、溅射靶材技术和产业化水平,实施鹿泉区无人机测控、5G基站用GaN功放产业化升级工程,建设灵寿无人机产业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巩固基础优势。
3.新型显示。加快跟进新型显示步伐,加强玻璃基板和关键成套设备、TFT-LCD液晶材料等研发攻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
4.LED及应用产业。重点开发高光效、高显色性、低色温的LED技术和产品,支持MOCVD等设备的国产化和工艺开发,有序推进LED芯片、灯具等照明产品的推广应用,推进鹿泉区智慧照明产业化等项目加快建设,引导同辉电子、向阳电子、京华电子等企业细分应用领域,推动中低端产能向中高端产能转化。
5.集成电路。积极引进高端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发力制造环节短板,重点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鹿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新华区)、电子信息研发中心(桥西区)。加快推进太赫兹芯片模块产业化、MEMS产业化、电子陶瓷封装产业化、半导体材料产业化、射频核心器件产业化、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形成集成电路材料、设计、制造、封装、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以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品种优化、链条延伸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向技术自主化、水平国际化、聚集基地化加速发展,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高端化学药、优质中药产业,培育发展生命健康与健康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健康管理数字中心,配套发展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新兴服务业。发挥好诺贝尔奖工作站作用,促进国际生物医药尖端成果转化,打造新型生物医药技术国际创新试验区。构建集生物医药、医疗康复器械、生命信息、精准医疗、健康管理、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多业态相融合的“健康+”产业生态圈,积极创建中国健康城。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1.生物医药。加快新型高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绿色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制剂药占比。推动高新区高端医药产业园、经开区生物产业园、赵县生物产业园、栾城生物产业园、晋州生物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快河北省骨科生物材料研发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丽康源生物、中鼎龙海、国龙制药、一然活菌、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等项目建设。
2.现代中药。积极开发中药创新药物和中药新剂型,加强中药新品种、现代中药、组分组方中药制剂、天然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栾城创新中药研发和产业化等全生命周期创新基地建设。开发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的组分组方中药制剂,开展符合国际规范的循环医学研究和发达国家药品注册,逐步推进产品国际化。
3.医疗器械和康复器具。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品牌,积极发展新型诊断试剂、生物芯片及相关设备,推动日中天康复辅助器具国际创新园、新乐公共卫生应急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瞄准国内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先进发展方向,着力发展康复治疗器械、健康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等产品,推动正定高新区医药包装新材料工业园、新乐环保降解一次性耗材基地等项目建设。
4.生命健康。开展精准医学计划,重点推进新一代生命信息测量分析技术与现代专业服务深度融合,支持发展生命科学合同研发服务等新业态,推动基因检测、生物大数据、免疫治疗等关联产业发展,推动河北省重症肌无力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高新区基因检测中心及医药总部基地、藁城联合精准医学(石家庄)生命科技园和丽康源干细胞生物工程等项目建设,率先打造成为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高地。
先进装备制造业。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以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结构优化为主线,重点发展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工程和专用设备、智能装备等产业。不断提升企业装备技术和智能制造水平,增强研发创新、核心部件生产、产品成套、协作配套等能力。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加快推动传统装备制造向现代服务型制造转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轨道交通设施设备生产基地、通航装备制造和运营中心、华北地区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1.通用航空。积极发展航空产业,研制生产公务机、多用途飞机、教练机、特种飞机、工业级无人机等通用飞机,积极引进发展通用飞机关键零部件、机载设备、航电、飞控器件、机场装备、航空新材料等配套产业,加快推进石家庄(栾城)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灵寿无人机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通航运营及服务。
2.轨道交通。大力发展铁路货车修造、城轨车辆、现代化有轨电车、列车空调、成套无砟轨道系统施工设备以及机车车辆配件等优势产品,积极引入有轨电车、城际动车和地铁车辆关键配套产品生产项目,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的自动化供电、信号、通信与监控系统,推动藁城现代高新轨道交通产业园和铁科翼辰轨道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轨道交通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3.新能源汽车。突破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优化整车设计和生产流程,加快发展电机、电池、电控、高性能充电桩,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引进环境感知、车载操作系统、高精度导航等核心技术,研发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栾城区精工汽车服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4.专用设备。加快发展大型高效收获机械、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装备,大力发展数字化智能变电站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等产品,加快煤矿地面瓦斯抽采车装钻机、采煤机、煤矿排水抢险大型矿用潜水泵等产品研发生产,推动栾城区中铁工程装备盾构机、栾城区泊易达智能立体车库、中集安瑞科氢能装备制造、高邑天远高谊国际机械城、行唐泵业新基地、井陉矿区特钢精深加工零部件产业基地、井陉重型军事装备制造维修技术用于铁路工程装备核心部件制造与维修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专用设备产业集群。
5.智能装备。围绕通用制造、智慧电网等领域智能制造和应用需求,积极引进培育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增材制造等产业,加强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中南高科栾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高新区低压开关柜MD-MAX和智能配电终端生产基地、藁城智能农机装备、平山金属注射成型用粉末制备及应用、科林电气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争取实现关键环节及局部领域重点突破。
现代商贸物流业。提质现代商贸业,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一批核心商圈和特色街区,谋划建设一批新兴城市综合体,打造冀中南商贸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新华集贸、南三条等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实施市场功能适度分离,支持乐城国际贸易城、北方农产品市场等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市区批发仓储功能转移。积极承接首都物流功能疏解,不断提升商贸物流国际化水平,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保税物流、农产品物流、工业物流等产业,推进物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构建产业融合、技术先进、区域一体、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做大商务会展业,全力建设以石家庄国际展览中心为主体的会展经济核心区,抓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中国·石家庄(正定)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加大引进知名品牌展会,培育拓展会展新品牌,提升品牌展会能级。到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
1.提质提标商贸设施。打造中山东路高品质商业大道,推进北国-勒泰商圈、华润-万象-新百广场商圈、万达广场商圈、恒大中央广场商圈、荣盛广场商圈等重点商圈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促进城市商贸智能化发展。各县(市)至少建设1个单体面积超2万平方米的大型商贸综合体。加快建设一批商品集散型和产地型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南三条、新华集贸、正定小商品、高邑建陶等特色商品市场水平。
2.提升物流园区能级。加强物流园区信息化、智能化及水电路气热等设施建设,强化与城市道路、交通枢纽的衔接,聚焦文化产品、箱包皮具、服装服饰、家居用品、中药材、农副产品,谋划布局一批新的特色物流园区,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华北重要商埠的优势地位。
3.壮大商贸物流企业。引导商贸物流企业通过兼并整合、资产重组等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供应链齐全、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商贸物流企业集团。围绕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培育一批品牌效应好、服务水平优、主营业务突出的中型现代商贸物流企业。
4.培育电商平台。发展壮大河钢云商、中废通、回收商网、掌尚北国等我市优势电商平台,积极培育中追码购电商平台。重点推动华北网红直播基地、太和电商基地、大龙网京津冀龙工场电商产业园等一批示范园区加快发展。加快大型综合电子商务园区与“电商创新小镇”建设。支持各县(市、区)依托现有开发区、产业园与产业集群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积极利用闲置厂房、楼宇建设网商孵化园、创业园,加快推动鹿泉区食草堂、君乐宝、洛杉奇电商平台,栾城区中财资本农产品电商综合物流园,藁城中国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科技产业园和光明智谷跨境电商产业园,栾城亿康智能冷链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旅游业。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省市旅发大会举办为抓手,加快构建“两带串三区、双核带多点、三网全覆盖”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全域旅游片区、热点旅游线路,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样板。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补齐交通道路、自助旅游、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提升旅游发展配套功能。把旅游业作为绿色发展的主打产业,做大做强。实施“旅游+”,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康养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依托西柏坡美丽乡村片区、正定西部城乡统筹示范区、井陉太行古村落片区等重点片区,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实施品牌战略,以“红色西柏坡·多彩石家庄”旅游品牌为统领,策划推出县域品牌、景区品牌、产品品牌、线路品牌等。加快建设全市旅游云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智慧旅游。
1.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实施科技强旅、公共服务优化、旅游品牌提升等工程,支持正定古城申遗和创建5A景区,发展一批4A级以上高等级景区。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依托国家太行山旅游规划实施,建设平山、灵寿、鹿泉、赞皇、井陉、矿区等太行山全域旅游示范区。
2.提升旅游设施。提升旅游发展配套功能,推动桥西石家庄市游客集散中心、灵寿中太行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井陉天路旅游基础设施、鹿泉区西部长青休博城、奥特莱斯休闲服务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3.重点旅游项目。加快全域旅游节点建设,推动滹沱河都市文旅带、新华区太平河沿线亲水文旅、晋州市周家庄人民公社文化产业园、赵县赵州桥文旅小镇、栾城区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井陉矿区段家楼正丰矿文旅产业基地、赞皇县生态文旅康养、藁城大连圣亚大白鲸海洋乐园和四明楼历史文化街区、井陉县苍岩山景区提升、古驿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灵寿县王母瑶池旅游度假区、灵寿五岳寨景区文旅康养基地、高邑县乡村体验基地凤凰不夜城、无极海悦·文旅康养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点。
金融业。以做强传统金融与发展新兴金融、加快金融发展与防控金融风险相结合为主线,推动产业向场景网络化、服务国际化、产品数字化加速发展。统筹做好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三项重点任务,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等多种金融业态,积极吸纳全国金融总部和区域分部落户。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开发区建设,构建互联网金融圈、融资租赁圈、基金产业圈、民间资本圈、金融服务外包圈5大金融生态圈,探索金融、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积极开展数字金融试验示范,探索构建数字交易新模式。通过“金融+”创新服务计划和深度融合,构建新型金融产业体系,打造京津冀区域性金融中心。
1.创建金融生态圈。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开发区建设,构建互联网金融圈、融资租赁圈、基金产业圈、民间资本圈、金融服务外包圈五大金融生态圈。
2.培育上市企业。完善挂牌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引导企业到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十四五”期间,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100家以上,其中沪深交易所、新三板精选层和境外主要资本市场上市企业10家以上。
3.打造金融聚集区。加强全市金融空间布局和集约利用,推进错位协同发展,深入建设以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桥西区金融创新开发区、中央商务区为依托的金融集聚区,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总部落户展业。
4.金融业重点建设项目。做强传统金融,发展新兴金融,推进鹿泉金融服务基地、石家庄平安金融中心、桥西区恒大金融中心、桥西区富邦金融广场、藁城滹沱河金融小镇等项目建设,构建新型金融产业体系。
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以持续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导向,推动产业向业态网络化、专业系列化、服务品牌化加速发展。
建立完善科研研发服务体系,支持服务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企业发展,不断壮大软件开发、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产业规模。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扶持发展专业化平台,打造“设计+”产业链,大力发展文博文创产业,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打造全省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之都。
1.科技服务产业项目。建立完善科技研发服务体系,支持服务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企业发展,支持北明软件开发、信息数字经济基地、石家庄农业科技园、桥西区京州科技产业园、长安区科技创新园、慧谷智能电气专业化孵化器、无极县耕天下农业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壮大科技服务产业规模。
2.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加快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广告会展、设计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乐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栾城区精英动漫文化创意小镇、赵州文化产业园、赵县赵州庆阳书院、吕家剧境艺术村、藁城区微电影小镇和书画文化小镇及宫灯产业园、石家庄国际大剧院、河北传媒综合文旅产业基地、中国原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为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节能环保产业。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主线,突出环境监测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监测服务优势,发展世界级环境监测设备制造及服务基地。加强精细化处理技术关键组件、环境智能监控组件和设备研发,重点发展脱硫脱硝、工业有机气体净化、汽车尾气净化、环境监测和地源热泵等制造业。积极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发和服务,着力推动节能环保产品营销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持开展咨询、评估、监测、检验检测等专业节能环保服务,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设备及服务品牌,打造以节能环保服务业为引领,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为重点,技术研发、引进、再创新为支撑,集生产、研发、销售、运营、咨询、服务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打造京津冀重要的节能环保制造和服务基地。
1.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以节能环保企业为重点,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以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有益补充,推动市场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的生力军。
2.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链式引资、引智、引技,发展集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孵化、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3.增强先进环保创新能力。围绕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着力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聚集科技资源,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研发实力。
4.提升节能环保装备水平。加快精细化处理技术关键组件、环境智能监控组件和设备研发,积极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发和服务,着力发展垃圾处理装备制造、环保设备环境仪器及配套设施、固废循环利用设备及高值化利用工程研发、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梯次回收综合利用等领域,打造集生产、研发、销售、运营、咨询、服务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千企转型”行动,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比高的产业基地,全力打造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统筹石钢、敬业两大龙头企业,做长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加快高端钢材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打造“哑铃式”钢铁产业走廊。鼓励拓展高速工具钢、粉末冶金高速钢、模具钢等特钢产品领域,支持发展3D金属打印材料,持续提升钢铁有效供给水平。积极对接国内外钢铁产业链全类型主体,强化市场联动,深化产业协作,加快推动钢铁产业向耗钢产业、精品钢铁产业延伸,形成更多更稳固的新增长点,打造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精品特钢基地。
以石炼化转型发展为引领,围绕炼化一体化发展思路,坚持“强基、延链、拓精”,充分依托园区基础化工原料资源,为三化合一提供原料支撑。强化芳烃深加工、轻烃综合利用,拓展高端精细化学品,延伸发展新兴合成材料,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安全产业板块,持续提高化工产业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水平,打造京津冀新兴电子化学品、高纯氢生产基地。
加快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提升建材产品质量层次,构筑多元化建材产品结构。提升建筑陶瓷行业健康发展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精、特、专发展,开发自洁抗菌、耐磨、耐污、防滑、保温等功能型或复合型产品。鼓励开发满足重大工程需要的特种水泥,确保水泥、陶瓷产能利用率保持合理区间。
扩大中高端纺织服装产品供给,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开展大规模、个性化高级服装定制,打造时尚之城。推进超仿真、差别化、多功能纤维及新型生物质纤维的产业化。培育发展纳米、碳纤维等新型材料在纺织服装领域应用,开发新型纤维材料以及医用、防护、阻燃、防辐射等特种纺织品,发展功能性纺织品和成衣制造。
重点发展生鲜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饮料等绿色食品,培育乳制品深加工、风味肉制品、粮油加工、方便休闲食品等特色产业链。推动肉制品深加工,推行标准化包装,大力发展高档低温肉制品,鼓励发展满足不同人群食用的功能性肉制品。开发低热低脂、低糖低盐、方便时尚的大健康营养功能性食品、养生保健食品、休闲即食中高端多口味食品。大力推进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生产,实现休闲食品品牌化。
1.钢铁。以“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为引领,打造“千亿级”绿色钢铁基地。推动石家庄(矿区)特钢深加工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井陉县精钢产业园等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平山敬业集团金属注射成型用粉末制备及应用、平山敬业集团短流程薄带铸轧生产线、平山敬业集团专用汽车改装、井陉矿区石钢5G智慧工厂等项目建设。
2.化工。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推动循环化工园区三化合一产业链延伸和补链、电子化学品、氢能产业加快发展,稳妥推进省认定化工园区相关项目建设。推动石炼化转型升级等项目实施。
3.建材。坚持绿色化、功能复合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推动晋州绿色建材产业园、井陉绿色建材(骨料)生产基地、井陉矿区天汇绿色建材新材料产业基地、栾城普尚新材料产业园和北京东方雨虹绿色新材料产业综合体、高邑绿色建材产业园、赞皇石家庄南部新型绿色建材园区、行唐县绿色新型建材基地、藁城同福绿色家居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提高绿色建材产品比重,增强新型建材产业竞争力。
4.纺织服装。围绕高档服装、家纺产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建设一批高档西装、运动服装、床上用品项目,加快晋州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赵县纺织服装产业园、高邑智能鞋服产业园、藁城差别化功能纤维研发生产等项目建设,推动整个产业向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方向发展。
5.食品。重点发展乳制品深加工、风味肉制品、高档调味品等三大特色产业链,加快推动北国高科技产业园、君乐宝科技创新示范、石酒搬迁升级改造、益海粮油扩建、青岛啤酒扩建、栾城河北同福大健康食品城、栾城永和豆浆河北总部生产基地、栾城凯隆达高科农业创业园、赞皇枣能元生命健康、冀中南酸枣仁加工产业、赞皇县奶业智能工厂和全智能化家庭牧场、行唐县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检测检验、销售物流、品牌建设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6.新材料。坚持需求牵引和战略导向,推进材料先行、产用结合、军民融合,推动赞皇PVC手套等防控物资生产基地、藁城高分子材料零部件研发生产、石墨烯系列产品生产基地、井陉功能凝胶新材料产业园和纳米新型粉体材料产业化、藁城在丝束碳纤维及其制品、元氏县立邦新材料、河北橡一医药包装新材料工业园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新材料产业的实力。
7.集约集聚发展。在提高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水平的基础上,重新认定省、市、县工业园区,加快推进企业入区进园,集群集聚发展,为工业转型升级、入区入园提供空间保障。“十四五”期间,新增省、市级工业园区各20个以上。
8.智能制造。实施石化、建材、纺织等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进程,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智造水平。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钢铁等优势领域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优势、提质量、优生态,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瓶颈制约,推广先进基础工艺,夯实产业技术基础,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鼓励制造业企业聚焦特定细分产品市场,专注创新和发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培育一批专注于产业基础能力建设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
持续锻长板补短板,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创链工程,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深化提升钢铁、食品、农业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产业链,对标行业先进水平,大力拓展“智能+”,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机器人、现代通信、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培育引进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快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弥补产业链缺失环节,培植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临空产业链,超前谋划布局氢能、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数字技术、区块链、太赫兹、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主动对接京津高端创新资源,打造1-2条有优势、有潜力、有特色的跨京津冀科技创新链。
积极培育“两业”融合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及业态创。
关注我们